作者:邓淳
本文内容已获作者授权,转载请事先取得同意。
01 下架分类
下架主要分为两种形式:开发者主动下架(developer remove from sale)和被动下架(remove from sale)。主动下架由开发者因修BUG、停运或其他原因自行操作,可随时恢复;而被动下架通常由于违规操作,一旦发生无法通过简单操作恢复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主动下架后内购功能仍可继续使用(除非单独下架内购项目),而被动下架则会在48小时内停止内购支付,开发者需第一时间切断支付功能。
02 下架原因
下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
重大BUG或兼容性问题:由于未能适配新版本iOS系统或设备要求,导致下架。解决方法是提交更新版本。
破坏性推广:如刷榜、刷评论等行为可能导致直接下架甚至封号。苹果对评论星级及好评数量尤为敏感。
钓鱼审核幸存者:部分壳包或马甲包可能通过审核后被复查下架。
账号问题连坐:关联账号违规可能牵连其他应用。
反面典型:因舆论压力或媒体报道引发下架。
版权问题:内容存在侵权风险被举报。
资质问题:以虚假资质上架的应用后期可能被追责。
03 被下架后的应对措施
是否会封号? 视下架原因和严重性而定,刷评论或严重的资质/版权问题可能导致封号,并影响结算。
是否会被关联? 苹果会对违规账号标记,影响相关开发者账号的审核。
接下来该如何操作? 若因BUG或技术问题被下架,需尽快修复并重新提交审核;其他问题则需切断支付,准备新素材或更换账号提包。
04 友商竞争与5.6.4条款
友商通过刷好评或差评手段打击竞争对手的情况仍然存在。苹果开发者条例中的5.6.4条款明确指出,若某账号产生的退款和差评过多,可能封禁该账号且不结算款项。
针对此类问题,建议开发者保持数据监控敏感度,定期更新版本并清理恶意评论;一旦被刷死,需准备好相关数据进行申诉。
尾声:对苹果严打虚假评论的反思
苹果多年来的严打虚假评论虽有其合理性,但是否可以通过更宽容的方式处理,值得进一步探讨。同时,星级和评论内容对用户转化的影响也需重新评估。